
閱讀的「呈現方式」其實比你想的來的重要!
閱讀《100種地球爆笑生活指南》這一本書,讓我回想起小時候的閱讀經驗。以前的我最愛看各式各樣的科學漫畫,像是讓我愛不釋手的《小牛頓》月刊,還有安野光雅的《進入數學世界的圖畫書》,我更是讀了不下百遍,我對這些有趣科學讀物熱愛的程度,還讓爸媽誤以為我將來會成為一位科學家或生物學家(或者是爸爸最期待的醫師)。但小時候在學校我卻又很討厭上自然課和數學課,時常覺得課程內容無聊透頂。最後,壓垮我最後一根對於自然、科普熱忱的稻草就是我在自然科月考時第一次獲得的七開頭分數。自此,小學時代的我就篤定地以為自己和自然科學領域上的注定無緣。
後來直到我結束校園生活,進到出版社當編輯,開始負責起許多科普繪本、科學漫畫時,我才突然回想起小時候那快樂閱讀的時光,覺得很奇怪:「為什麼我在學校覺得自然科學超無聊,但在看科普漫畫的時候又那麼喜歡?這不是一樣的東西嗎?差別到底在哪?」,因為這樣的重新思考,我才突然領悟到其實閱讀的「呈現方式」的重要性。
好奇心才是開啟閱讀的第一步
對於選擇兒童或青少年的閱讀,很多人(尤其是許多求好心切的家長們)常會糾結於「這本書能讓我的孩子學到什麼?」,而童書的編輯們也常把「讀了這本書你的孩子能學到…」等文案放在書封上,讓家長相信這是一本「有用」的書,而不是一本「閒書」。然而孩子的成長階段,正是一個人對於周遭事物保有最強大好奇心的階段,也是培養他們喜好與潛能快速開發的時期,比起針對某個領域深入學習鑽研,「多方接觸」與「引起興趣」才是最重要的課題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《100種地球爆笑生活指南》這樣類型的趣味知識漫畫,以及我總是致力於推廣科普繪本的原因。當我們長大成人,我們追求知識的原因,或許開始會因為各種社會現實的原因,而帶有目的性,學習變得不再純粹,可能多半是為了能從事更賺錢的行業、工作需要新的技能、提升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或待遇等等,但在我們尚未懂得這些人情事故前,追求新知唯有一個理由,就是「好玩」。
這就是故事的力量!
能在好玩有趣的心情下接觸到大量不同領域的知識,是最好不過了。或許家中較有財力的父母,會讓子女學習各種才藝,但就算你/妳只是一般的家庭、父母,也想好好培養自己的孩子們,一本涵蓋多種不同主題的百科式漫畫就是很好的選擇。由英國知名童書作家麥可.巴菲爾德(Mike Barfield)和漫畫家潔斯.布萊德利(Jess Bradley)合作的這本《100種地球爆笑生活指南》,其內容分成三大部分:人體、動物界,還有地球與科學,藉由擬人化各種器官、動物,甚至是一道彩虹來「現身」介紹「自己的一天」。內容畫風繽紛討喜,不同角色根據現實中的特徵設計的個性鮮明,還帶有點美式幽默,比起正規課本中平鋪直敘的文字,這樣幽默詼諧的漫畫形式讀來更引人入勝, 為什麼有些歷史科表現優異的孩子,會說因為自己「愛看《三國演義》」或是「打三國的電動」才考得好?這並不是炫耀天生的聰明才智,而是因為有趣的故事,讓內容裡深硬的知識能夠被自然地融入吸收,這其實就是故事的力量!
好奇心建立起來後,我也鼓勵家長行有餘力可以引導孩子,讓他們知道學校會用更有挑戰性的方式講解更多,讓孩子在學校被繁重的功課和考試弄得胃口盡失之前,先打幾劑學習樂趣的預防針。知識漫畫能帶來的改變太多了,如果因為對漫畫書的成見而認為這都是「看閒書」,那真的非常可惜。
可以輕鬆閱讀又吸收知識,讓學習與娛樂兩兼顧
如果很不幸的,你已經跟我一樣錯過了因為有趣而學習的美好時期,成天為了爭取一點點加薪而汲汲營營的「大人們」,那《100種地球爆笑生活指南》也是一本讓已經疲憊不堪的你,可以輕鬆閱讀,內容帶有非常多療癒冷知識的休閒讀物。在寫這文章、閱讀書稿的期間,我還多次把其中好笑的內容截圖與同事分享,甚至也可以在與家人聊天的時候賣弄一下動物冷知識,例如樹懶要花一整個月的時間來消化一片葉子、熊貓一天花14個小時吃飯,其他的時間都在睡覺——如果你想拐彎抹角的嘲弄辦公室裡的同事薪水小偷、好吃懶做,也可以充滿知識性的嘲弄(笑)。
其實知識漫畫、科普繪本存在的必要,不是要讓孩子學到什麼,更不是什麼先修教材,它就是一本好看的書,讓孩子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,更能讓大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回過去那段單純因為開心、趣味而吸收新知的時光。
